正在执行科考挖掘的考古学家谢菲尔,小心翼翼的清理着面前这块新发现的石碑,用软毛刷轻轻的拂去上面沉积了不知道多久的灰尘。
由于气候和干湿度的原因,这块石碑保存的很好。
这正好印证了他们东大同行的那句谚语“干千年,湿万年,不干不湿就半年。”
“这真是保存的太完好了,上面的文字保存的很好!”
谢菲尔看着被清理出来的一个个图案组合,双眼迸射出激动的光芒,
古埃及的文字有几种形式,包括雕刻用的圣书体、僧侣手写的僧侣体,以及吸纳了希腊特殊符号的科普特体,
这些文字之间的关系如果硬要比较的话,
就跟东大的甲骨文、金文的区别类似,都是商周时期的文字,有所关联,不过使用的场合有很大的不同而已。当然,这只是强行对比。
谢菲尔作为这里的考古专家,自然是认识这种文字的。
面前的石碑上,用的是最古老的圣书体,一段段文字像是雕刻的画一样组合起来,形成连贯的意思,随着挖掘的深入,一点一点展现在他眼前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