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的《戍嗣子鼎》中出现的纪时彝铭:“甲子……才十月又二.……唯王廿祀。”这里的“唯王廿祀”是指某代商王即位后的第二十次大祭祀祖先之年。
再看《二祀其卣》中出现的纪时彝铭:“丙辰……才正月……唯王二祀。”这里的“唯王二祀”是指某代商王即位后的第二次大祭祀祖先之年。
这两段铭文的重要性在于其先后顺序,由此可见,一般情况下,商代纪日之法乃是先日、次月、后年。
为此,郭沫若的《殷契粹编》一书里,还特意提到过一段卜辞:癸丑卜。贞:今岁受年*弘吉。才八月,唯王八祀。
这里很典型地同时出现“岁”“年”“祀”三个字。但很显然,只有“祀”,在这里才表示历史纪年的含义。
因此,一般来说,只要彝铭中出现“唯王某祀”的记载,大多可以肯定其出自商代。
这一纪年方法到了西周时代就逐渐演变成了唯王某年、月份、月相、干支的周代纪时方法。
当然,有时月和年的顺序偶尔还是会颠倒的,有些场合,年和月甚至都被省略了。
还有就是殷人虽然崇尚鬼神,但是大规模的祭祀祖先活动却是以年为单位进行。一般其庙号会和忌日相结合。
例如某彝铭中的十二月甲子日,正是用来祭祀祖甲的。这样的情况还不是偶然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