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也要了解商代每日的分时。
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,商代已将每天分为七段时间,但并不是相等的七段,从卜辞中来看,是将白天分作六段,夜晚算作一段。
从天黑到天亮叫做夕。天明时叫明或旦,明旦以后,在早期卜辞里叫大采或大食,后期则统一叫朝。
大采、大食或朝以后就到午,甲骨文里叫做中日。
中日以后叫昃,此时日已偏西。
昃以后叫小食或郭兮。
小食或郭兮以后叫小采或昏、暮,此时已是日落黄昏见月时。
后世按12地支将一天的时间分为12段。商代白天的六段时间则相当于辰、已、午、未、申、酉六个时辰。算是开了一个好头,为以后的人们更加科学区分和利用时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这类说法也沿用到了商代以后,例如《国语·鲁语》中常有“大采朝日”、“少采夕月”的说法,春秋的著述,与商代卜辞书写,完全相同。
每月还分为三旬,一旬是十天。这个大量卜句都有记载。其中大月是30天,小月只有29天,所以有的旬会跨两月。
每月的第一旬的第一天不全是从甲子日开始。这个是夏历就有的,到了商代,每一条完全或较完整的卜辞上,都会有记日的干支。史官们甚至还特意将干支完整地刻在牛骨上,为了方便查阅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