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府可乐原料全部由天然中药成分构成,不含任何激素。1985年,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视察重庆,在喝过“中国人自己的可乐“后,赞不绝口。回京后,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天府可乐经过严格审验后,定为国宴饮料,被誉为“一代名饮”。
1988年,更名为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,下属灌装厂达108个,在中国可乐市场占有率达75%,创产值3亿多元,利税达6000多万元。
1990年,在莫斯科建立灌装厂,岛国风间株式会社主动代理,在米国世贸大厦设立公司,专销天府可乐。中国产可乐一举打入可乐型饮料的鼻祖国——米国市场。
然而到了1994年,中国掀起了合资热,引进外资力度空前,条件也异常优越。在招商引资的潮流下,百事公司找上了天府可乐集团,双方决定合资组建“重庆百事天府饮料公司”。百事投资1070万美元,天府将厂房、设备、技术和品牌等全部优质资产折价730万美元,悉数投入合资公司。
要是按照这个比例来合资的话,天府可乐将不可避免地走上后世那条“被消失”的道路。
后世通过这次合资,百事可乐借助天府可乐遍布全国各地的联营厂和销售网络渠道,在中国进行快速的、低成本的布局。
于此同时,百事却倚仗自己占有60%的股份,没有执行天府可乐集团提出要求,即合资公司生产的天府可乐系列饮品应不低于总饮料产量的50%承诺,逐年减少天府可乐生产。
最夸张的是合资前,原本每年利税高达数千万元的天府可乐集团,合资当年净亏就达到损达1280万,随后逐步迭加,原先的负债连本带利滚到1亿多元。
如此等到2005年时,合资公司生产的天府可乐系列饮品仅剩下公司总产量的1%。与此同时公司累计最高亏损达7000万元,中方未分得一分利润,还成为了特困企业,最终于2006年出售全部股份,百事可乐公司最终控股94.4%。
不过在这一世,事情却发生了变化,原因就在于周六嬢集团的介入。
原因就在于天府可乐集团的股权结构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