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记里都是小孩子的口水话,或者说是一些刻意的“文笔”练习,很简单,甚至无聊,能够看得出来江舒意小时候的生活其实很孤独。
偶尔还有一些对县城生活的憧憬和向往。
不过日记到小学四年级风格就变了,这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个县城里的男孩,穿的比镇上的孩子好,手比镇上的孩子干净,举止很有礼貌,老师安排她和这个男孩坐一桌。
她对这男孩很好奇,男孩子的书包,文具盒,都和他们用的不一样,而且这男孩的书包里还有几本《奥秘》,里边都是男孩说是科普,但在她看来挺吓人的故事。
老师最喜欢夸奖男孩是他的字,所有同学里没有一个能够写出那种好看的字,一下课同学们就把她们这桌围了个水泄不通,然后男孩就拿出一张纸来,一个个给同学们写名字,写完裁下来送给同学们。
日记下贴着两张小纸条,周至抚摸着它们笑了,纸条上是端正的楷书,一张上写着“江舒意”,一张上写着“周至”。
周至的记忆当中已经没有这件事儿了,现在骤然见到,不由得百感交集。
日记本的内容到现在就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,男孩虽然只在中心校待了两个星期,但是很多他已经想不起来的事情,都给江舒意记录到了本子里,可能是当时周至比较“端着”的原因,想要不给自己的母校丢脸,表现得还相当的不错。
反正在江舒意的记录里,周至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学习榜样。
可惜时间不长,两周后的星期一,周至没有再出现,班主任告诉同学们周至的妈妈回来了,把周至接回夹川去读书去了。
可就是这两个星期的相处,让江舒意暗自下了决心,她也想要成为周至那样的“好学生”,也要争取考到县里去。
在后来的日记里,处处都多了一个男孩的影子,江舒意将这个男孩当做了自己的目标和倾吐的对象,同时根据自己的印象和想象,将周至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影子玩伴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