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两千零三十五章 话语权的转移 (2 / 3)

作者:二子从周 最后更新:2025/7/22 0:05:45
        如果周至这篇论文能够被学界认可,那么理论武器就已经完备,剩下的工作,就只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,可以被称为“文明”的遗址当中,找出与史料记载中的夏国重合度最大的那一个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“夏墟”,看来看去,基本可以锁定在二里头遗址。

        1959年夏,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“夏墟”调查时,发现了二里头遗址,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,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1977年,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“二里头文化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六十年代至今,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:

        第一阶段: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人员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,揭示了1号、2号宫殿基址,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址,清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,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阶段:20世纪80年代,考古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发掘,其中包括铸铜作坊遗址;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和墓葬,出土大量陶器、青铜器、玉器、漆器、绿松石器等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阶段:进入九十年代,工作队对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,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;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,在宫殿区外围,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道路和车辙遗迹。

        通过几十年的持续发掘和研究,二里头遗址取得了上述一系列重要发现。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主干道路网络、最早的宫殿内城区、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、最早的青铜礼器群、最早的绿松石器群等诸多“中国之最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毫无疑问,这是一个城市,换成中国史料上传统的表达,这就是《千字文》中所写的“都邑华夏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到现在,二里头遗址已经确定范围为东西约两公里,南北一点五公里,同时生活在这座城市当中的人口,高达了两三万人。

        遗址包含的文化时代,上至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,下至东周、东汉时期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