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校场坝西面有一堤坝,叫做一字城,又称夺水城。此外校场坝上方还有炮台镇守。
炮台在一处峭壁之上,易守难攻,称为“猫嘴岩”,炮台和城墙各处还有地下坑道,是当年宋兵藏兵运兵,勾通城内城外的秘密进出口。
这样的一字城墙有两道,依坡而建,两道城墙与崖壁、江岸围成“耳城”。
耳城北端与神臂城崖壁相接,南端延伸至长江边上,在城南形成自然绝壁、一字城墙与长江四面围合而成的小城,不但增加了南门的防御纵深,也有效阻断了敌人在神臂山南岸的横向交通。
两道一字城墙均采用丁砌筑法,楔形城墙石,规格统一,形制规整,倾斜明显,不但难以佯攻,就连想要破坏都具有难度,也无怪能够保存到今天。
穿过狭窄的城门城内有衙门,便开始爬山,到了山路上,就能够发现这是一座军事台地类城防设施。
可谓山是一座城,城是一座山。
“这里的防守设施有好些种。”方文玉进入了军事观察员的角色,给大家讲解这座城池设计精妙的地方:“第一类为砲台,砲台没有如普通城池那样位于城墙上,而是位于城内外视野开阔、位置险要的地方,这就是典型的‘台地防守工事’的格局。”
“第二类叫敌台。敌台位于城墙一端或城墙拐角的高大台基上,台基和城墙连为一体,且砌筑风格和城墙相同,敌台上可能建有敌楼,称角楼。”
“角楼是城池防守的薄弱区域,因为它虽然可以二百七十度攻击来犯之敌,但是也要承受来自二百七十度的敌人围攻,因此需要打造得特别的坚固。”
“而最好的防守是进攻,因此角楼下常常设有立体的射击孔和出击的暗道,利用地利优势,结合伏兵,能够给来犯之敌造成巨大杀伤。”
“第三类是城墙上的进攻防护面,称作墩台,因为做了特别的加厚,形如突出于城墙上方的一面盾牌,中间也有射击的方孔,两侧和下方可以藏人,亦称‘马面’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