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献之写的散骑的骑字,在懋勤殿本当中是长竖带钩,但是启老认为如果是长竖带钩的话,钩的起笔就不该回笔再出钩。”
“这样在钩下会留下一个竖尖,启老认为王献之不会写出这样的败笔,因此这应该是匠人翻刻的时候,见到的祖本已经有了伤损,想象为之,或者翻刻好的刻板在这个部位遭到了损伤,导致拓印出来后多了一笔,总之非献之笔墨所为。”
“现在看祖刻本上这个骑字,可字原就不带钩,而是形如柳叶的长针竖,可算是解了一桩公桉。”
说完对李启严拱手:“恭喜李公,其实这同时也侧证了毕士安祖刻本的真实性。它的确是比南宋翻刻的懋勤殿本年代还要早,加上毕文简的跋文,实在可以称作绝品了。”
这四本祖刻本之所以被称作“毕士安祖刻本”,原因就是因为最早是赏赐给宋朝宰相毕士安的。
毕士安在北宋其实应该算是着名的宰相,不过现代人却很少知道他。
毕士安字仁臾,代州大同人,宋太祖乾德四年中进士,宋真宗即位后,拜工部侍郎、礼部侍郎、枢密直学士,翰林学士。
他的最大功绩,是一力向宋真宗推荐寇准,宋真宗拗不过他,最终同意同时任命毕、寇二人为平章事,即宰相。
寇准任宰相后,小人申宗古诬告,毕深知寇之为人,有极力为寇辩护,查清诬告桉件,将申宗古斩首,寇准才得安心政务。
辽国统军萧挞凛领兵南下侵宋,毕士安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的主张,最终使得宋辽在澶渊订立盟约,双方罢兵议和。
可以说没有毕士安,寇准就不可能为相,也就没有后来的逼迫真宗亲征,抗辽成功的政绩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