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辜老想说这个故事,我想是因为另一个生僻字。”
“很多记载,说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,鲧化为黄能,沉入羽渊。”
“关于这个字,有很多记载,《归藏·启筮》云:‘化为黄龙。’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云:‘化为黄熊。’《国语·晋语八》云:‘化为黄能。’《拾遗记·卷二》云:‘化为玄鱼。’”
“晋代郭璞引《开筮》曰:‘鲧死,三岁不腐,剖之以吴刀,化为黄龙也。’”
“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人部》曰:‘黄熊,龙类也。’”
“明代陈士元《名疑》曰:‘鲧封于崇,《国语》谓之崇伯,《左传》作崈伯,郑子产谓鲧殛羽山,其神化为黄熊,入羽渊。黄熊或云黄龙。”
“到底该是哪个字呢?其实以上说法都错了。这个字的写法,却是熊字少了一点,读音为‘尼’。”
“现在的粤省还保留这个字,有一个地方,就叫做熊(尼)山。”
“证据也是有的,《史记·夏本纪》正义亦云:‘鲧之羽山,化为黄熊,入于羽渊。熊,音乃来反,下三点为三足也。’讲得非常的清楚了。”
“而束皙《发蒙记》云:‘鳖三足曰熊,龟三足为贲,由是言之,熊者熊(尼)字之讹,熊即熊(尼)也。”
“《左传》释文云:‘熊一作能,三足鳖也。’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