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外孙的文章里能够看出,这个特殊的党员,并没有接受过党员该有的思想教育,她的思想和行为,依旧是一个标准的旧式农村妇女该有的样子,称不上什么“觉悟”。
她的“革命”,只是出于一种关怀,甚至是一种同情。她只是觉得这些“饿饭人”都不应该饿饭,只是觉得他们和她,都是“同类”。
仅此而已。
这个故事,和当时能够看到的所有红色故事都不一样,颇有司马迁《史记》的风采。
故事中那些本该是英雄的人物,却一个个满身的缺点。
有的邋遢,有的粗鄙,有的暴躁……
但是正因为如此,却显得那样的真实,那样的有血有肉。
而女主人公那些对同志戏谑嘲骂的下面,更是流动着实实在在,血脉交融的真情实感。
看完这样的一篇独特的文章,韦盛久久无语。
多长时间,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了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