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六百一十章 紫定 (3 / 4)

作者:二子从周 最后更新:2025/7/22 0:05:45
        这是当时的烧造工艺造成的缺憾,瓷胎固釉能力偏弱,高温下釉面会融化流动,在停火后会渐渐凝缩,最终烧出的瓷器釉色会如同同时期的官窑汝窑那般,没有后世瓷器那种玻璃般的明亮浮光,釉色充满玉质的莹润感,光泽含蓄,有一种淳厚质朴之美。

        宋代艺术以“韵”为高,追求素雅,这也就是“备众善而自韬晦,行于简易闲澹之中,而具深远无穷之味”的气韵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因为是流动的薄釉,因此烧造过程中的控制就极难,要控制窑变,达到釉色纯正,通体一致,光润美观的效果,难度极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这类瓷器当时烧造得非常稀少,存世就更加难得,一般都是以小件的盘碟碗出现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瓶、罐之类的瓷器存世极为稀少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一件高度达到了三十多厘米的大件,准确名称应该叫做北宋定窑紫金釉暗刻唐草纹大梅瓶。

        类似的梅瓶目前所知,只有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有一个,那一个更加优秀,带盖儿,向世人展示出了梅瓶最初作为酒器的原始状态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从艺术工艺水准来说明显不如现在这个,因为这个有美丽的唐草暗花加成。

        来来回回审视了一番,这个瓶子器型较大不说,保存得还十分完美,让周至严重怀疑其才出土不久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现在多想那些也没什么用,紫定之珍贵两件事情就可以说明,第一是宋代《见闻录》记载,宋仁宗执政期间一位大臣为了讨好后宫张贵妃,送其一件定窑红瓷梅瓶,被仁宗发现,斥张贵妃贪财好利,将红色梅瓶摔坏。

        大臣将定窑红釉瓷器送给张贵妃,可见定窑红釉瓷器在宋代当时非常名贵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