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五百九十三章 行业变迁 (3 / 4)

作者:二子从周 最后更新:2025/7/22 0:05:45
        “估计也没有多少,毕竟一两年后,中国基本上就没有外国人了。”义兄突然来了个他特有的黑色幽默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乔老爷说得在理。”费观笑道:“后来为了创汇,就把规矩改了,当时外贸、公安、文化,三部联合发令,规定了三类文物不许买卖出口——以一八零年为界限,之前的所有文物;一八零年以后的官窑、家藏款文物;以及建国后新出土文物。不许出口,除此之外,都是可以买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也就是东汉前的一刀切,东汉后的官窑器传世品一刀切,建国后的一刀切,剩下的还能往外走,是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对,差不多的意思。”费观笑道:“不过到了那个时候,古董在国内基本已经无人问津,很多古玩行都衰败的不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韵古斋那时候是琉璃厂最大的店,建国前有十来个人,后头剩下了六个,宝古斋也就六七个人,通古斋除了掌柜的外,就一个伙计,其他就都是连家户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最后干不下去了,都改了行当。韵古斋公私合营后做起了茶叶生意,韵玉斋卖起了粮食,宝华斋卖起了炒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当然也不是全都改完变茶叶伙计米面伙计。比如振华斋的耿宝昌,敦华斋的孙瀛周,就是把文物捐给故宫博物馆,自己也跟着文物去了博物馆,当了研究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更多的一部分,将店内的藏品捐献给了国家,古董行则成了隶属外贸系统领导的‘工艺品公司文物部门’,就类似我们工美的前身,而店里的老板和伙计,也就成了吃公家饭的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为什么文物部门的上属机构会是外贸部,是因为当时的观念——文物属于废品,鼓励以旧换新,出口到外国可以换取外汇,支援国家建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后来又因为文物业务包含旧书,于是又划归新华书店,成立新华书店文物科,之后不久,因为它的更多业务与图书业无关,就独立出来,成为一直延续下来的文物商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有些商店能够做大,就成了兼营工艺美术品的商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