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三百二十四章 蜀中画派 (3 / 4)

作者:二子从周 最后更新:2025/7/22 0:05:45
        当时有笔记记录:“时有李思训将军,山水擅名,帝亦宣于大同殿图,累月方毕。明皇云:‘李思训数月之功,吴道子一日之迹,皆极其妙也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而李思训一家五人俱善丹青,成就最高的是李昭道,画史上与其父并称,甚至于“变父之势,妙又过之”,被后世并称“二李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思训过世后,李昭道又推崇为“国朝山水第一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他与蜀中的关系,则是留下了著名的画卷《明皇幸蜀图》。

  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蜀中曾经来过应杜甫的请求,在成都堂壁上以点簇法画马的韦偃;

        还有唐天复年间入蜀,擅诗书画,师承阎立本,后自成一家的五代人物画家,被前蜀主王建封为“禅月大师”,赐以紫衣的贯休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宋代就更加的夸张,前蜀后蜀虽然也有军阀割据混战,但是总体来说破坏较少,无数名家来到蜀中避难,情况与后世二战时期颇为相似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聚集了一大批的画家,也传承了当时最精湛的画功,蜀中美术因此发展达到了历史高峰。

        北宋平蜀以后,宋太祖除了北掳蜀主,还罗致了不少画工集中于京师开封。北宋的国家画院——翰林图画院的待诏中,后蜀画家占了一半名额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出自于后蜀的宫体花鸟画,画风更盛行百余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南宋,蜀中更是出了一个当时中国水墨写意画的集大成者——法常。

        南宋末年,法常的画流入岛国,在岛国产生了巨大影响,他的《烟寺晚钟图》《渔村夕照图》《观音猿鹤图》三张作品,被岛国公认为“国宝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