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346章 年号 (2 / 4)

作者:花鸦 最后更新:2025/7/28 23:48:23
        高殷端坐于皇位之上,辅政的杨愔等人正要上前侍奉,但是被高殷一个动作给推了回去,杨愔等人悻悻然站在原地,只是出列,比百官高出几个几步——杨愔、高德政原本就是文官之首,有这个地位很正常,不过郑颐、燕子献几人就是因为遗诏辅政而连带着升天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高殷又向斛律金、段韶两人招手,斛律金试探着,走到和杨愔并行的位置,高殷才微微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刑不可知,威不可测,则民畏上也。这个举动意味何事,就交给众臣自己解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登基之后第一件事,就是进行大齐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讨论,总结先君的统治经验,而其中,又以为先君上庙号、谥号为第一项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古人除了祭拜天地、山河概念的神灵外,还崇拜着逝去的先祖,会对他们进行祭祀,寄托情感上的哀思,同时也是在强调自己现实地位的来源,继而产生了宗庙制度:夏称世室,殷商称重屋,周称明堂,秦汉称太庙,供奉着每代先祖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几百年下来,先祖一大串,肯定不能全部祭拜,因此就只能把往上四代以上的先祖给移出去了,只祭拜和现在的后代联系较深的近几代先祖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其中有一些祖先实在是功劳太大,不能忽视,于是就要留下他们,世世代代念诵他们的恩情;同时后辈不能称呼祖先的大名,又要对各个不同的先祖加以区分,于是就要给他们上尊称,也就是庙号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开始,庙号只有三种:“太”、“高”、“中”,分别对应创业者、功高者、中兴者,庙号是对他们的作为的肯定,以表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商朝灭亡后,周朝的姬旦与吕尚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地位,夺取商朝的礼法与话语权,于是将庙号废弃不用,创制谥法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的谥号制度对比庙号,的确有着拓展性与优越性,开始用更多的字作为谥号,不仅能将祖先分得更加清晰,同时还能对祖先的生前作为进行评定,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,如周武王,齐桓公。

        谥号一直持续到秦朝一统,始皇帝嬴政不喜欢这一套,认为谥号有“子议父、臣议君”的嫌疑,将谥号废除,到后来西汉,才因为需要,恢复了谥号与庙号的使用。

        至此,两个制度死灰复燃,交融合并,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